查看原文
其他

将来的中学教师一定都是博士吗?| 关注

苏宝凤 人民教育 2022-07-18


民小编说


近年来,一些中学聘用名校的非教育类博士作为教师,引发了社会讨论。博士进中学,是“让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还是“大材小用”和“浪费”呢?一起看看本文作者的观点吧。


前段时间,深圳某著名中学展示了刚入职的66位新教师,其中硕士39人,博士27人(含6位博士后),没有一个本科生,全是非教育类专业。他们中间不少人毕业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而在国内院校中,毕业于北大的就有17人,清华的16人。这个豪华阵容,其“含金量”几乎不输高校和研究机构,让不少人感叹: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将来中学是不是都得靠各专业的博士来教了?


其实,非教育类博士进中学不是近几年的事,据笔者资料查询,早在16年前就有过相关讨论,说明当时已经有了这种现象。2016年以来,一系列对知名中学引进博士任教的报道,让“教师队伍中是否有博士”“有几个”“占比如何”似乎又成了一个衡量学校师资水平的新指标,造成了今天聘用博士的小热潮,这事也逐渐成了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之一。



从教学能力上讲,师范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教中小学是最适合的,他们都有教育学的相关训练。从知识水平上讲,师范院校的学科专业知识也应该是足够的。为什么很多中学要大张旗鼓地招其他专业的博士生任教?笔者近日采访了深圳某中学、广州某中学、福州某中学,这三所中学均为当地的知名中学,三所学校均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这些学校为什么要找博士任教呢?我得到的回答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其一,校方看重博士的求学经历。博士的身份毫无疑义表明他们会学习,他们几乎都触到了最高知识层级,其背后的学习能力肯定很强,这样的人在学校就是一笔财富。每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树立一个有良好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榜样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而且这样的榜样最好还愿意共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样的学生不是每个班都能摊上的,而如果老师就是曾经的这个好学生,就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在学习上,老师不仅能够“言传”,更是“身教”的好手,他们看似随口传达出的一些学习窍门和时时处处都透露出的严谨、积极的态度,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很多学校表示,博士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还能激励学生早立鸿鹄志,心存大格局。


其二,中学看重博士的知识储备。我重点了解了招进的博士在三所中学执教的情况,在这些学校里,博士多数担任特色选修课程的开发,或者参与优化已有的课程结构体系,也有的专门从事研究型教学工作。由此可知,中学引进博士任教更需要他们头脑中的知识,需要他们把相关领域的知识更好地结构化,同时博士还有助于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让那些吃不饱的优秀学生还能有的可学,加强多元化、个性化校本课程,可以早识别和早栽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高精尖专业的拔尖人才。


最后,某个学科如果有了一两个博士,也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最高学术咨询专家,可以提升师资队伍的知识水平。当然我没有接触到那种几乎教师全员博士、硕士的学校,可以想象,在那样的学校里,博士就没有这么金贵了。


在我走访和资料搜集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能说的理由。不排除有些中学凭借当地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策略,将引进的博士当作学校的“面子”,做学校的“形象工程”。就我所知,某些学校会将招来的博士安排在管理岗位上,远离教学一线,这时上述两个长处就失去了作用。我还了解到,某中学过度强调博士教师在辅导学生参与课外竞赛上“金牌教练”的作用,想用学生在各类竞赛上获得的优异成绩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仔细想想,招博士也还是一种“形象工程”。



但总体上讲,不可否认的是,博士进中学任教能为学校注入有关课程发展、教学实施、教学资源、教学评估等的智力支持,起到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术研究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博士进入中学教学领域的一些问题。


首先,前面提到的第一个长处,有些人总结为一句话“用学霸培养学霸”,这会不会存在跑偏的情况?博士是否真的触及到顶级知识,是否永远都拥有一颗热爱相关领域知识的好奇心,还是仅仅是一些“高分学人”,只有一套娴熟的应试技巧?如果是后者,这又是一种唯文凭的“精英教育”,不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方法,而是在教授变相博得成功的捷径。


再有,博士所拥有的知识厚度和学历层次充其量不过是其成为教师的“一般要素”,新时代的教师要具备与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有关的“特色要素”,而所谓的“特色要素”正是传统高等师范教育的特色。譬如开设师范专业必修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教材教法课程,更珍贵的是会开展“说、讲、听、评课”的各类实践,在做学生时就有专家为你的教学行为把关,这些长期的、有相当含金量的师范专业训练对进入教师行业起到了必要的阶梯作用,不是考一张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完全替代的,它能使师范生一进校就能基于教材、课程标准、学情分析、重难点定位等,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把握课堂节奏,维持班级上课秩序,观照学生心理健康,等等。这些独属于师范教育的训练,是“精于一艺”的非师范类博士在求学生涯中少有甚至没有深入了解和体验过的,使得博士进入中学任教之后不能及时进入到良好的教学状态。


有学者以某重点中学引进的个别博士作为调查对象,得出的结论是博士掌握的学科知识只是其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条件,教育知识与学科教学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等其他能力是其“会上课、上好课”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引进了一个博士,博士教师是否会教课,除了要花时间精力努力掌握教学技巧外,还有一些风险,比如,如果他没有相当的口头沟通、表达能力,不影响他做研究搞创新,但就很可能做不了教师工作,而这在师范毕业生那边往往不是问题。


国家培养出一个博士,通常标志着这个人在工作前已经具备了向这个领域内最高水平的创新、最新知识的发现或从未有过的研究成果发起冲击的能力,他们的主战场还是在研究领域内。不管怎么变化,师范生必然还是未来教师的主力军,将来要培养出优秀顶尖人才,也是今天师范生在师范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博士进中学只是中学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一个有益补充。


博士进中学这个现象还带给我们一个启示:多数博士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是曾经的学霸,我们的高等师范教育在本科和研究生入口处是不是应该想尽办法吸收到这些学霸呢?这样教育学的博士就能既有相当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可以现身说法向学生展现学霸的榜样作用。


不要再说“教育这个职业对高精尖人才没有吸引力”了,回看本文开始段,我们有些学校已经吸收到了最顶尖的人才,做到了“让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那为什么不能让这些最优秀的人才在学生阶段就去钻研教育呢?师范教育该在这上面做些什么?



文章作者 | 苏宝凤,作者单位系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11期

微信编辑 | 张昆昆

责任编辑 | 程路


推荐阅读


如何让孩子用心触摸党史| 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⑧

老师,学期末您最想给孩子哪些提醒?| 每周一问

教育部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教育报国的磅礴力量

弹性离校,让每一颗种子平安成长 | 回归校园③

作业管理、体质管理,原来可以这样有创意!| 支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